主講者是林琦萱諮商心理師(臺北市立聯合醫院和平婦幼院區失智症整合照護中心團隊講師 諮商心理師)。
當照顧者全心照顧患者時,常會帶給自己很大的壓力,甚至造成生活上許多問題。以失智症照護為例,分享如何透過理解,減輕照護者的情緒壓力!
擇重點與大家分享:
*失智症如何發現?
一般我們都以為失智症是會由家人發現,但其實第一個發現的是自己。
因為害怕、恐懼自己無法接受,會試著隱藏病情。等到家人發現時已經是輕度。
這時的症狀表現已經是影響生活,如:迷路或重覆購物。因為症狀是斷續地,非一直持續,容易無病識感。
*失智症患者的照顧向誰學習最好?
各個階段的失智症患者表現略有不同,我們發現,最好的老師就是與其它照顧者多交流,分享照顧。
例如有人提問長輩失智懷疑外勞偷竊問題,如何解決?
甲分享:安撫長輩,可以幫長輩打一把鑰匙,告知財物都鎖在櫃子裡,鑰匙你保管,隨時他都可以查看。
乙分享:只要轉移長輩的注意力就好了,等等長輩會忘記。
其實二個方法都沒錯,而且都是好方法。
若是初期患者,自我意識仍然強烈,不容你胡矇過去,但後期的患者轉移注意力是一個好方式。
*失智症的判斷要找誰?
失智症需由神經內科確診。目前台灣65歲以上長者有10%患有失智症,有很多個性較安靜的長者更是不容易發現。
*失智症醫的好嗎?
失智症是一個大腦病變,是醫不好的。早期我們可以利用藥物但也只是緩和效果。中期之後就不給藥了。
*照顧者本身容易有什麼心理問題?
失智症患者得病後平均活12年,因病關係可能後期會跌倒或有其它併發症問題。
而照顧老人與照顧小孩的狀況不同;我們照顧小孩覺得有希望,有成就感;是看著他一天一天成長有進步,但照顧老人卻是一天一天衰老。
所以照顧者本身會有很嚴重的心理失落感。
尤其是多數照顧者在照顧的家人離開後,突失生活中心,再回歸入社會將很難調適心理壓力。